【单元说明】砚是一种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砚台的材料丰富多样,除红丝石、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徐公砚、易水砚、松花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共几十种。
探究起中国砚台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人类打造工具的研磨器了,作为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中国历代的文化人对砚台的珍爱,可以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刻砚、赏砚、藏砚,作为一种时尚的风气,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各个朝代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各种信息。对现代人来说,古砚台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理财的价值。
端砚石是古端州(即今广东省肇庆市)端溪砚坑一带产的砚石。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已逾1300多年,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始于唐、盛于宋、精于明清、兴旺于今天。端砚在唐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历代帝王、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赞美端砚的诗词、著述、砚铭、传说、故事、对联、谜语、书画等,形成了完整的端砚文化体系。端砚是集雕刻、绘画、诗词、书法、篆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端砚之所以称雄于世一千余年,满誉天下,主要是它具有质刚而柔的优良石质和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而使历代无数人为此陶醉、痴迷。端砚石的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前的泥盆纪中期。在地球演化史上,4亿年前,肇庆这个位置是一条沿东北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广州一带为古陆,当时的大海在广西方向,海水从西部进入肇庆地区。肇庆位于古陆与半岛之间的海陆交替处,两侧的古陆为沉积提供了物源。古陆风化剥蚀下来的大量泥沙被海水带到滨岸停下来,按比重和粒级的大小依次沉积堆积成层,较轻的漂浮物被水水解后停留在潮坪较低洼的湖区,缓慢沉降,最后沉积成层。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
出产端砚石的砚坑,主要分布在肇庆城郊端溪一带故端溪泛指为端砚产区。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所记载,历史上共开采过70多个砚坑,其中绝大多数已枯竭、停采,新中国成立以来,仍在开采的砚坑还有10多个。
随形花卉铭文端砚 清代
【长19.0厘米 宽13.0厘米 厚2.5厘米】
砚随形,因材施艺,巧作而成,并雕花卉纹,雕工质朴,古拙自然,包浆厚重,石色,质地坚实细润,锋芒内蕴,下发墨极佳。砚背部刻有铭文,其书体不拘一格,是比较自由的又富于抒发情志的文体。
【铭文端砚 清代】
【长16.2cm 宽9.5cm 厚2.0cm】
砚端石制,长方形,石质细腻,颜色紫中泛黑。砚面光滑,中间深凹形成弯月形墨池,其上端题铭“通贤达智”,意思是说经常和一些有智慧的善意人士接触会提高自己的智慧。砚背深凹成长方形槽,光滑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