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用一句话,你将如何形容沈寿?
“针神。”——俞樾
“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张謇
“其书集绣法之大成,折衷中外,确有心得,可俾后人奉为圭泉,且开中国工艺专书之先。”——朱启钤
“堪称绝绣。”——杨夏《南洋劝业会报告书》“寿有独立足以传世之艺。”——《女工传征略》
“中国第一个画素描的,不是我刘海粟,而是沈寿。她是用绣针画出的素描。”——刘海粟如果只用一句话,你将如何形容沈寿?
这些,都是沈寿。 但,又不仅仅是沈寿。
不仅仅是赐名
——更是对她刺绣能力的认可和嘉奖,是她走向独立的契机和象征
光绪三十年(1904)沈云芝三十岁时,其夫余觉请苏州画家颜元画一堂《八仙上寿图》,经云芝精绣后进呈宫中作为慈禧七十岁寿礼,受到宫廷赏识。慈禧亲书“福”“寿”二字分赐余沈夫妇,云芝即改名为寿。后因她在刺绣艺术方面的成就,清廷颁发“四等商勋”一枚,这是传统工艺革新方面的最高奖励。
商部四等商勋 清 南通博物苑藏
不仅仅是秀女
——更是刺绣艺术家和刺绣教育家
沈寿先后在北京、苏州、天津和南通等地开办过各种刺绣学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刺绣教育实践。沈寿在教育理念上倡导女子要“自强”“自立”,开启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14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兼教习,带出了一批批刺绣好手,推动了刺绣事业的传承与发展,为之后中国刺绣业的繁荣作了长远的人才储备。
李群秀绣奉天牧羊图 民国 南通博物苑藏
张慕韩绣薛秉初之母像 1922年 南通博物苑藏
女工传习所绣圣僧负鸡图 民国 南通博物苑藏
不仅仅是技法
——“针法之用无定”,“绣于美术连及书法”
沈寿感于自明代顾绣之后,刺绣逐渐落于窠臼,在绣法上少有改良,加之设色呆板而处于停滞的局面。1905年,沈寿夫妇赴日本考察,日本之行使沈寿接触到西洋绘画与日本美术绣,开拓了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她的创新活动。回国后,沈寿首创“仿真绣”,将西洋画中的“求真”与“肖神”贯穿于刺绣技法中,启一代新风,著《雪宧绣谱》传世,成为苏绣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沈寿绣生肖十二条屏之龙 清 苏州博物馆藏
沈寿绣蛤蜊图 清 南通博物苑藏
《雪宧绣谱》 1919年 南通博物苑藏
不仅仅是“她”更有后来的“她们”
1921年,沈寿走完她短暂又辉煌的一生,而南通女工传习所硕果累累,培养了无数继承沈寿艺术风格和精神理念的优秀学员,以金静芬、施宗淑、庄锦云、巫玉为代表的学员毕业后把沈寿的“仿真绣”传播到赣、皖、浙、闽、苏、沪等地,沈寿的刺绣艺术因此在全国得以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金静芬针法汇编上下册 20世纪 苏州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由南通博物苑与苏州博物馆联合主办,丝执(苏州)协办,共展出作品33件(套),作为2023年开年首展,将于南通博物苑一楼第三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以沈寿为核心人物,看女性、看教育、看时代。从“绣中天地”到“绣立天地”,是身份重构,是思想独立,是权利平等。刺绣因女性而精,女性因刺绣而美,女性的内心世界也正如仿真绣一般丰富而多彩,虽仍秉持着“女红末技”“犹之雕虫”的自谦,但更多的则是“千秋不朽”的自信。
我们希望,
女性力量,被越来越多地“认识”;
女性发声,被越来越多地“听见”;
女性创意,被越来越多地“看见”。
“天壤之间,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沈寿
不仅仅是——沈寿与仿真绣艺术特展
展览时间
2023年1月12日——2023年3月12日
展览地点
南通博物苑 第三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