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怀抱着“得志泽加于民”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发愤自雄,寒窗苦读,于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乾隆七年,五十岁的郑板桥做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后调山东潍县,先后做县令十一年。他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急百姓之急,解百姓困苦。特别是在潍县任上,面对连年的灾荒,为救民于倒悬,他采取了“设粥厂、捐廉代输、开仓赈贷、以工代赈”等措施,救活灾民无数。《清史列传·郑燮传》称他“有循吏之目”。辞官后,两袖清风的郑板桥重启扬州卖画生涯,成为“扬州八怪”的中坚。
郑板桥的诗文书画,不但风格独特、领异标新,而且成为其鞭挞丑恶、为百姓发声的有力武器。他的诗歌《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其思想性堪与杜甫的“三吏”“三别”相媲美。他以兰竹石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和自称“六分半书”的书法,亦是表达其廉政为民情怀和高尚思想情感的艺术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体现廉政为民情怀的郑板桥诗文,多次被习总书记引用到讲话中,用来教育和鼓励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们筹办此次展览,就是要致敬先贤,以板桥为鉴,高扬廉政为民的优良传统和自树其帜的创新精神,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坚实的中华传统文化根基。
佳作赏析
郑板桥“衙斋卧听萧萧竹”竹石图拓本
此幅竹石图作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正是板桥任潍县令的第二年,潍县正经历连年的水灾、旱灾、蝗灾,面对严酷的灾情,心急如焚的板桥画竹石图赠山东巡抚包括,在画作右下角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衙斋听竹,想的是百姓,竹声就是民声。州县之吏,民之父母,枝枝叶叶,血肉相关。
古人讲:“郡县治,天下安。” 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清代郑板桥长期在河南范县、山东潍县担任知县,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千古流传啊。这样一种心境,跟老百姓贴得多紧啊,睡卧不安呐,总是想到老百姓现在过得怎么样。
——习近平
郑板桥《峤壁兰图》轴
郑板桥手札
郑板桥行书修城记四幅屏
郑板桥行书《春风十里七律诗》轴
郑板桥题高凤翰《风荷图》轴
李鱓《荷鸭图》轴
黄慎《春日送别图》轴
黄慎《赏砚图》轴
展览入围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展览地点:潍坊市博物馆二楼馆藏字画厅